铜陵:深入推进生态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安徽网铜陵消息   生态服务业是生态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在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城市经济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发展节约型社会,是整个循环经济正常运转的纽带和保障。

当前在铜陵市生态文明发展现实情况下,如何建设生态服务业,调整服务业结构,弥补民生、生态、城市建设的不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铜陵生态服务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困难及问题

(一)新业态服务供给不足。随着消费结构持续并不断的升级,市民已进入追求个性化、高品质、安全、健康、绿色、便利的消费阶段,信息网络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绿色快递、大型赛事等服务产品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十三五”期间铜陵市面临有效供给不足、尤其是中高端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二)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偏低。绿色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流快递服务、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偏低,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是产业发展链条中的较为薄弱环节,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提质增效。

(三)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铜陵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行业和生态服务业偏少,服务贸易结构表现出比例不尽合理,知识加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在服务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偏低。

(四)体制机制不完备。生态服务业发展年限较短,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工作理念,缺少对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因此在问题出现时无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导致生态服务业在很多领域未能得到有效管理,进而影响生态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五)生态人才明显匮乏。而当前铜陵区域内高等教育体制相应滞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没有相应的生态服务业人才培养先例,人才的来源主要靠社会自发的养成,事实上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加之生态服务业发达地区通过高薪手段大量挖走生态人才,导致服务业高端人才进一步匮乏。

(六)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服务业虽然迅速发展,但金融支持力度不大,金融机构资金较少流入,严重制约了生态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企业大多实行轻资产运营,核心的资产是专利、商标、技术诀窍、商业模式、品牌、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房产少,知识产权质押政策尚处于试点阶段,与服务业相关的价值评估体系。

二、铜陵生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扩大对外开放实现生态服务联盟区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和国外地区联动(对接转型友好城市,开发绿色工业旅游),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进程。一是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更多了解多边、区域服务贸易谈判和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制定,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邻国家和重点市场联系,积极推进国际投资协定谈判,逐步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标准服务贸易区网络,扩大服务市场规模和范围,助推铜陵高端服务业发展。二是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有针对性的深化与上海、天津、福建、广东、海南等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对接,逐步实现高水平对内开放层级,迅速提高服务业的开放度。

(二)激发内生动力健全完善政策引导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出台的生态服务业发展的扶持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强化金融监管以保障生态服务业发展;降低生态服务业的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对生态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实行相同的水价、电价、煤气价。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增强竞争活力进而降低服务价格。加强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对事中、事后进行监管的规则,对服务市场进行有效及时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对电信、新媒体、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等行业,开展常态化的市场监管。

(三)创新有效手段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充分运用银行政策性工具,对生态服务业实行政策倾斜,提供贷款优惠、结算优惠、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有效降低生态服务企业经营成本。二是支持商业银行研究制定对“轻资产”运营的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政策,缓解贷款难融资贵的状况。开展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质押业务,为服务业企业提供新型融资服务。三是支持服务业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开展并购重组,鼓励风险投资、股权投资进入服务业领域,并引导证券行业向生态服务业倾斜,促进行业结构转变和优化升级。四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采用综合服务模式,在理财、结算、保险、信贷、企业资产等方面为生态服务业发展提供方便。五是创新涉外融资服务。六是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分散风险能力,降低服务业风险水平,完善生态服务业保险保障体系,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七是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加强生态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失信行为、失信主体的风险警示。

(四)加强体系建设促进生态服务业提质增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服务产品的品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行业内领军企业的作用,推进标准制订。制定针对性强、精准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流快递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教育培训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商贸流通、文化娱乐、医疗健康、旅游、家政、养老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强服务业和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通信、宽带网络安全建设。

(五)注重特色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新媒体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新兴服务贸易比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支持发展研发设计、新媒体、物流服务、采购与营销服务、会展及大型赛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贸易。拓展铜陵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领域,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研发、设计、互联网、医疗等领域服务外包,鼓励开展人才培训、资质认证、公共服务等,提高跨境交付能力。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前铜陵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只要我们坚持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必将为生态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讯员 杨杰 )

安徽网铜陵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