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记忆深处的杨湾街

“在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义津镇,有一条古老的乡村街道,那就是杨湾街。这是一个只有一纵一横两条逼仄街道的小集镇,当年是杨湾乡政府所在地,更是我小时候心中的伊甸园。”

图为杨湾街老街(心声供图)

杨湾街离我家只有2里多路,每天早晨,我居住的小村庄,大约一半人要上杨湾街,大多数村民上街卖农产品,购买所需的日用品,还有小部分村民上街纯粹是泡茶馆,喝点小酒,小孩逛街凑热闹,有的买点文具和课本、小人书之类的。村民们喜欢上街,主要是因为杨湾街还有独特的生活习俗,早上很多人上街喝茶,不光是喝茶,还喝酒。不管是熟悉的人还是不熟悉的人,大家聚拢在一起,在小茶馆里,喝起小酒,也没有什么菜肴,只有几块茶干、豆腐、生腐、花生米就喝起来,有的人推杯换盏,喝得面红耳赤,上午八、九点光景,肩挑手拎着种子化肥或日用百货,三三俩俩,结伴而归。

回忆起小时候的事,至今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记得小时候杨湾街还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上个街,像是在田畈里干活回来,身上沾满了灰尘和泥巴,母亲总是埋怨。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修了水泥路,上街后干净多了,再也见不到尘土飞扬。杨湾街本来街道就窄,再加上街道两边摆满了摊位,显得很拥挤,街上摆满了猪肉、豆腐、生腐、千张、白菜等等摊位,人挤人,摩肩接踵,每个人都要侧身而过,夸张的讲把耳朵都挤掉了。这还只是平时,如果遇到节假日,特别是腊月过年边,那街上的人群多得令人望而生畏,你看了头痛,根本挤不进去,经常发生小孩丢失的事件。记得那时我二伯伯家是开豆腐作坊的,每天早上挑着豆腐担到杨湾街卖,我每次上街都远远地绕道而行,生怕二伯伯看到了,拿豆腐不要钱,如果拿了豆腐,回去母亲又要埋怨。特别是有意思的事,当时我有一个远房亲戚在杨湾街上开了理发店,那时理发店比较少见,大部分都是理发挑子走村串户理发。因为我每次上学回来,都要经过杨湾街,那远房亲戚看到我,就叫我理发,我不好意思,只好理一下,给他钱,也不要,后来听讲是我父亲给钱了,我也就不管此事了。

图为杨湾传统工艺挂面(心声供图)

杨湾是一个鱼肥田多、稻谷飘香的江北小镇。杨湾挂面每家都做,满大街都是挂面,每天白天拿出来晒,晚上收回去,成为杨湾一道独特的风景,好像还成为非遗产品。

杨湾街后面就是杨湾圩,是联通菜子湖的,水质非常清澈,里面的鱼味道非常鲜美。圩上架桥,直通杨湾街,夏天圩内水涨得快,冬天快要干涸见底了。为了圩里的水不漫破,在冬天必须要加固、加高圩埂,为了保护圩下面的千亩良田,以及村庄房屋、财产、人员的安全,俗称叫挑圩堤,我记得小时候还参与过挑圩堤,那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好不热闹,男女老少齐上阵,场面非常壮观,还有啦啦队和宣传队,有专门人烧大锅饭。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工地上不管饭了,每个人得自己家准备饭菜。但是大家的积极性丝毫未减,这个时间持续很短,一般一、二个月。不知道是那一年,我从外面放学回家,走到杨湾圩,正处主汛期,杨湾圩白白茫一片,看不见路,杨湾桥也被水淹了,只好做小腰盆(一种小的扁舟)回家了,那个小腰盆只能坐两个人,稍微风浪大一点,就容易侧翻,我感觉挺害怕的。还有一年夏天,听讲有人在杨湾圩游泳被淹死了,后来每次到杨湾心里都胆战心惊,过杨湾桥时都是快速通过,不敢有半点停留。

图为菜子湖(心声供图)

年幼时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杨湾供销社,当时杨湾供销社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农村购买商品的唯一渠道,当时本地特产黑猪肉只卖0.73元一斤,买任何商品都得凭票,什么粮票、布票、豆腐票等等,那时我还小,只记得大人每次到供销社,都能买到好多好东西,如练习本子、钢笔、猪肉、红糖、布等,真的感觉供销社是个聚宝盆,总能变出各样当时稀罕的东西。当时村里有人在杨湾街开了杂货店,我心里非常佩服,觉得他非常了不起,有本事。

记得小时候大人还经常交公粮,粮食也是拉到杨湾街,杨湾街当时是乡政府所在地,以前是杨湾公社,后来改为乡政府。当时杨湾街上有电影院,我记得第一部电影《少林寺》就是在杨湾街上电影院观看的。

杨湾中学当时是我心中的最高学府,我人生几次的转折点考试都是在杨湾中学举行的。

每次到了杨湾就像到家了一样,反正每次离开家都从杨湾出发,每次到家也是先到杨湾,总是形影不离。但最难忘的还是出行交通问题,那时由于交通不便,出行吃尽了苦头。记得那时候我上初中离家30多里的浮山中学,每周只有星期六回家,星期天返校,回家主要是带菜、带米到学校,来回完全靠步行,走了30多里,腰酸背痛,有时,为节省体力,看到手扶拖拉机,冒着危险往上爬。每次回家,到了杨湾街,快接近傍晚,街上家家户户冒着炊烟,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感觉肚子咕咕叫,想饱餐一顿,加快了回家的脚步。后来到合肥上学,基本上一个学期才回来一次,每次回来到了杨湾街,感觉非常亲切,舍不得离开,总想在杨湾街多逗留一些时间。还好,我所住的村庄有一位是退伍军人,因为他当年在部队就是运输连的汽车兵,就被分配在枞阳县城汽运公司上班,负责开大客车,专门跑枞阳县城与杨湾街道线路,我在外地上学、工作,寒、暑假都要坐他的车子,由于人多,车子班次少,所以他的车子特别紧俏。为了坐上他的车子,我爸爸、妈妈对他特别客气,过年时,经常喊他吃饭,好酒、好菜招待,生怕怠慢了。如果家里杀年猪了,将最好的肉送到他家里,这样勉强能坐上他的车,但那车子又破又脏,一趟车子坐下来全身都是灰。现在的交通非常方便,柏油路像一条黑色的毛毯铺到村庄房前屋后,小轿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公交车也通到村部门前的广场上,特别敞亮宽敞,都是无人售票,老人上车非常方便,有老年卡刷一下就行,确实给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回想起来,杨湾街道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欢乐,由于区划调整的需要,杨湾乡与牛集乡、义津镇合并了,成立了新的义津镇。时代的变迁使杨湾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刷之下,显得有些衰落,但在我的心目中,我对她的热爱度持续不减,因为她是我的故乡,反而对她愈加关注和思念。

(作者单位: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张西斌)


安徽网铜陵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车子,豆腐,上街,杨湾,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