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完成《漓江山水》《秋山红叶》两幅习画作品,便想着配上几段文字,留作纪念。
——写在文前
举目远眺是盆景式的延绵石峰群,环顾四周是满目怡人的绿。青绿的山水、洁白的云朵、苍翠的凤尾竹、轻盈的竹筏、诗意的倒影……走进漓江,就走进了一幅清雅的百里山水画卷,走进了一场艺术盛宴。
漓江风景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所有的美都触手可及。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里的风景只为懂得它的人而生,我将从那份懂得中“解读漓江”。
从印象中解读漓江。我对漓江最初印象,来源于少年时看电影《刘三姐》江船上对歌的山水唯美背景画面,直至成年后方才知道是漓江。在读到韩愈诗作“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赞美漓江佳句时,借诗想象漓江是一位典雅脱俗女子。迎风含笑芙蓉面,臂挽绵长青罗带,头插精巧碧玉簪,沿江随风而舞,衣袂飘飞,将漓江如诗如画的美幻化成我内心深处遥远的向往。
从变迁中解读漓江。面对如此美景,有谁会想到在“重发展、轻环保、促生产”的六、七十年代,漓江两岸以“工厂围江”,黑烟和污水的生态破坏成为漓江之痛,漓江病了,山白水黑,痛苦不堪。1973年,桂林执行上级决定,开展“切断污染源”的举措去除病根,将两岸工厂全部关闭或搬迁,漓江蝶变,恢复最初人们对漓江绿水青山最美的记忆。
人不负山水,山水定不负人。如今的漓江,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治理环境与改善民生并举,用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风貌,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漓江俨然成为美丽中国的一个窗口。
从绿水中解读漓江。绿水是漓江的命脉。蜿蜒曲折、柔曼迤逦、碧绿如镜是漓江水的特点。从古自今,漓江用这一江绿柔水,滋润着两岸延绵的石峰林,峰峰出落的仙态神姿,把如莲似笋的群峰竞秀的奇观呈现在八方游客眼前。它浇灌着沿滩成片的凤尾竹,竹竹展现出谦逊低头不折腰的傲骨,折射出中国文人的节操和风骨。它更是哺育了流域范围内几百万桂林人民,被当地人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母亲”二字,总是让人敬仰与温暖。柔中藏着力量,以柔克刚,柔是一种智慧。漓江水的柔和力,是桂林人民创造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之源,也是这座城市充满灵气的源泉,永无止境,生生不息。
从石峰林中解读漓江。漓江是地壳运动后的产物,两岸石峰林是石灰岩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独特景观,削壁林立、百态千姿,具有奇、险、秀的特点。
漓江的山,是装满了故事的智慧老人。当你靠近,会震撼于“画山”绝壁削崖纹层脉络里的沧桑和黄白红青多彩交错如画屏的奇绝,也会沉浸在望夫石的悲惨故事里伤感;在解元峰的厚重里,感受晚唐著名诗人曹邺科举之路的艰辛与执着;从碧莲峰的人家烟火气里,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安适与温情;象鼻山和骆驼山的逼真与憨态,让人不得不惊叹佩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绝技。它们沉淀着太多岁月的印记,看不完,道不尽,只能将其承载的历史与厚重打包装进归程的行囊,用心珍藏,丰盈琐碎的生活日常。
从画中解读漓江。 称漓江是“百里画廊-—画中画”,得益于它的景象会随季节、白昼、早晚、晴雨、雪雾等不同而发生变化。当青山浮于绿水、绿水映着青山,竹筏亲吻峰顶、白云追逐筏底,重重倒影,山水映画,人景交融画中画的场景让人神迷。当遇到雨雾空蒙的诗意时,人间仙境的画面无不冲击着游人的视野,心中一片震憾!不禁感叹:那是怎样的一种惊艳?又是怎样的一次邂逅?
那是从米芾、黄格胜、张泉宗等一代知名书画家的勾皴擦点染的泼彩笔墨里流出的惊艳,那是从50年代著名摄影师高帆先生镜头里跳出的惊艳,更是古今文人墨客与漓江倾心神交的一次邂逅,将心动、咏叹定格成高雅的风景。
由此可见,漓江是名副其实的自然画派教授,用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将每位游客都熏陶成了艺术家,以艺术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山山水水,去品悟一物一景。
从山歌故事里解读漓江。漓江一步一景皆是诗,一影一筏飘成歌。漓江人善于用山歌表情寄意,歌中有诗,声声句句散着诗韵。
《刘三姐对山歌》的故事,是当时穷苦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不仅唱出穷苦人的心声,也唱出正义的力量。在刘三姐身上展现着反抗恶势力的勇气和胆识,她是正义的化身,革新的象征。
“山歌好比春江水……”。如今漓江山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咏颂,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那些经年的悲苦故事化解在了江水的澄澈里,那些激人斗志的歌声以别样的韵味烙刻在后人心中。
旧时代,山歌唱醒漓江人,震慑乡绅魂。新时代,山歌故事不断续篇,滔滔不绝延绵远方,延伸着无限希望。
漓江山水怡悦着游人,同时又被游人的故事滋养。
它是作家的情怀、画家的视野、诗人的远方;
它是惊艳,是震撼,是治愈,是心灵的原乡。
(写于2024年3月)
(作者简介: 徐芙蓉(网名芙蓉花开),铜陵市住建局物业管理处职工。爱好读书、绘画、诵读、声乐及舞蹈,用感恩之心享受生活,亲近自然,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