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全国人大代表余青青
春季,万物复苏,处处萌动着勃勃生机。位于枞阳县江心洲的青园心家庭农场里绿意葱茏,莴笋、白菜、西兰花等蔬菜采摘正忙,辣椒、黄瓜、西红柿等菜苗长势旺盛。这时候的农场负责人余青青比平时更加忙碌——除了要打理土地和蔬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还要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做好准备。
青园心家庭农场是余青青2014年返乡创业时创立的。在此之前,大学毕业后的她已在广州从事教育培训工作,这几乎实现了她小时候“走出江心洲,当一名教师”的梦想。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逆流”返乡种菜,因为想要从事蔬菜种植的父亲跟她说,“年轻人脑子活、学得快,有知识、有眼界,只要肯干、会干,农村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从都市白领到乡村新农人,余青青对这样的身份转变适应得很快,白天跟着专家和父亲学,晚上对着书籍和网络学,还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种培训,很快就从一名种菜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土专家”深知,蔬菜种植不仅是件辛苦活,更是一件技术活,尤其是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光靠吃苦是不行的,还要懂技术、会管理,眼界也要放得更加长远。于是,2019年,她又抓住扶贫政策机遇,在扩大种植基地的同时,建起了连栋温控大棚,引进了现代农业机械和物联网技术,不仅让种菜变得更加省心省力,也让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越来越高。如今,她的蔬菜种植基地已从当初的250亩扩大到近600亩,年产各类蔬菜1800吨,产值可达600多万元,带动百余户农民就业,去年仅发给工人的工资就有80多万元。
余青青于2023年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她看来,这个身份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而作为一名“新农人”人大代表,她最为关心关注的自然是“三农”和乡村振兴。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余青青就提出在政策上给予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更多扶持的建议,以吸引更多有文化、有技术、有梦想的年轻人扎根农村,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是2024年和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的内容,进一步强调了乡村人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这让一直关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余青青很是振奋。在她看来,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人才是支撑。虽然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投身农业发展,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优质的农业劳动者、经营管理者以及公共服务者等各类乡村实用性人才的储备仍然不足,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依然存在短板。她建议,可通过加大对这些乡村人才的培育,进一步壮大乡村专业和实用人才队伍,推动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内生动力。
(来源 :铜陵新闻网 作者 方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