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铜陵消息 7月8日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千方爱心赴铜陵枞阳支教队结合“艺术思维与戏曲传承”在枞阳黄镇图书馆内为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多元且有趣的课程安排。课程如彩笔绘卷,上午的语言浸润与巧手创作相映成趣,下午的思维碰撞与戏曲传承交相辉映,为孩子们铺就了一条兼具知识厚度与文化温度的成长之路。
一、字母变造型,手工焕新彩
晨光里的英语课堂,少了刻板的背诵,多了鲜活的互动。老师通过一则温馨的视频带领孩子们进入英语的世界,孩子们在笑声中练熟了句式,鼓起了开口的勇气。而紧随其后的绘画手工课,则成了想象力的“释放场”。孩子们手握彩纸、剪刀与画笔,以“我的梦想”为主题创作——有的用折纸折出“会挥动翅膀的千纸鹤”,有的用彩笔画出“防空战车”,还有的将废旧纸盒改造成“城堡”。指尖翻飞间,创意落地成一件件童趣盎然的作品,教室里很快被五彩斑斓的“小世界”填满。指导孩子们手工的周老师说:“看到孩子们这些充满创意与童趣的手工作品,我感到十分骄傲,孩子们真的极具想象力。”
二、数趣课堂开,思维动起来
“原来数学可以这么好玩!”同学晨晨如是说道,在黄镇图书馆国学堂的趣味数学课上,学生们围着“几何地板砖”的故事欢呼雀跃。这堂以“玩转图形与计算”为主题的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拼图游戏、生活场景应用题、小组挑战等形式,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可感。午后的数学课,带着生活的烟火气而来,孩子们积极分享着自己知道的数学故事与数学家。这节课上不仅学习氛围十足,孩子们的兴致也十分高昂。
三、学唱黄梅戏,课堂飘乡音
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黄梅戏教学课。课堂上,专业戏曲老师举起话筒,先以一段《打猪草》选段引全场惊叹,再分节教起孩子们唱法与腔调,而这些皆有讲究。孩子们也跟着模仿,虽略显生涩,却眼神专注——有的小声跟着哼唱,有的则和同桌一起研究唱腔,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一招一式、一唱一和中悄然萌芽。
从语言能力的提升到创造力的激发,从逻辑思维的锤炼到文化基因的传承,这一日的课程以多元的姿态,让学习不止于课本,更在于体验与成长。这样的课堂,也正是支教赋予这群孩子们最生动的成长礼物。(汪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