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的微笑,江豚守护者的光阴故事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长江“水中精灵”纪实

长江,伟大的母亲河,用她宽广的胸怀滋养了无数生命。在长江悠久的生命画卷里,曾活跃着白鱀豚、长江江豚这些独特的身影,它们的命运就像长江健康最直接的“晴雨表”,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牵挂。可惜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它们的数量一落千丈:80年代初,长江中还有约2500头江豚和400多头白鱀豚;然而到1991年,白鱀豚已锐减至不足200头。2006年,由中、美、英、瑞士等7国科学家联合进行的搜寻,未能再找到白鱀豚的踪迹,它被宣告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也未能幸免,2006年只剩下大约1800头,2012年更是跌到了1040头左右。

为保护长江淡水豚的栖息环境,国家高度重视,在淡水豚分布热点江段划分出来一段水域设立一个自然保护区,对该区域按照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收容救护人类伤害的淡水豚,最大限度的保护这个物种生存和发展。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就是在这种特定时期,肩负着历史责任诞生了。

与时间的竞速

面对严峻的形势,长江江豚的保护行动刻不容缓。2001年,第一艘载着江豚的小船,缓缓驶入了铜陵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铜陵的护豚人站在了与时间竞速的起点。这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在半自然条件下保护长江江豚的基地——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基地。为建好这个迁地保护基地,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难题:怎么才能让这里像真正的长江?江豚能适应吗?为了给它们造个好环境,护豚员们日夜守在夹江边测水质、喂鱼食、清理水里的杂物……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夏天,救护池里一头雌性江豚顺利生下了“小宝宝”。那一刻,整个基地瞬间沸腾,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了照顾好这对母子,科研人员轮班值守,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小心翼翼记下小豚成长的点点滴滴。如今,这个基地,真成了江豚最温暖的家。12头江豚(指迁地保护基地内数量)在这里生息繁衍,它们每一次跳跃,每一声鸣叫,都牵着护豚人的心。

保护区基地饲养员在给江豚投喂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保护政策的逐步落实,江豚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报告》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249头,较2017年的1012头增长了23.4%。它们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595头、鄱阳湖338头、洞庭湖150头、其他水域166头。这份来之不易的回升成绩单上,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守护者们,用漫长的光阴和心血,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晨光里的微笑

天刚蒙蒙亮,清晨五点的长江铜陵段,还笼着一层薄纱似的雾。陈燃的闹钟响了。他揉揉眼,轻手轻脚推开宿舍门。大通镇的晨风带着水汽扑面而来,远处传来江水拍岸的声音,像母亲的低语。踩着被晨露打湿的石子路走向江边,他习惯性地举起望远镜。忽然,水面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一个灰蓝色的身影在晨光中一闪而过,甩出一串银亮的水珠——是江豚!它们三五成群,互相追逐着,潜入水中又浮上来,尾巴拍起的水花溅得老高,像在唱一首欢快的晨曲。“又出来玩儿了。那一定是去年在保护区出生的小家伙,正跟着妈妈学本事呢。”陈燃嘴角弯了起来,轻声说。

小江豚跃出水面

每次看到小江豚跃出水面,基地江豚守护者们脸上,都会自然而然地露出这种慈母般的微笑,像看着自家的孩子。基地中有用于江豚日常健康养护的“保育房”、用于伤病豚隔离治疗的“特护房”、用于新引入个体适应观察的“暂养房”,从一个个听起来非常温暖的名字中,就能感受到护豚人对江豚那份无微不至的呵护。这些温暖和笑容的背后,沉淀着江豚守护者们二十余载的光阴故事。

数字里的希望

保护江豚,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撑。保护区管理局和中科院水生所、安徽大学等机构长期合作,围绕着江豚生态习性、活动规律及保护策略,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2022年建成的长江江豚应急救护中心,成了受伤或生病江豚的“医院”。在这里,科研人员给江豚做细致的检查和治疗,收集宝贵的生理数据,为更好地保护它们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殷文格(右)雨中到江豚基地调研

“我们搞了个‘天上看、空中听、地上查、水里探’四位一体的监测网。”管理局局长殷文格指着屏幕上的三维地图介绍道。9个高空视频探头加上水下的声呐监听器,组成了一道“数字防线”,能随时捕捉到江豚发出的声音信号。现在基地里的12头江豚,它们游到哪儿、摄食情况如何等信息,都能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在保护区核心区的智能监测塔顶上,360度转动的摄像头连着5G网络,像一双“生态天眼”。这套价值480万元的智慧系统,识别非法捕捞船的准确率高达98%。科技的力量,让守护更精准、更有力。

基地还配备了先进的“生态仿生闸”,它能模仿长江自然的涨落节奏,依靠12个传感器实时调节水流速度和水体溶解氧含量。2022年那场罕见的大寒潮,智能系统提前48小时就发出了低温预警。科研人员迅速启动水体恒温交换系统,成功将夹江的水温提高了2℃,有效保护了小江豚免受冻伤。更令人惊喜的是2021年安装的声呐监听器,已累计录下了超过10万条江豚的声学信号。科研工作者们将这些信号与武汉白鱀豚馆的声音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初步声学分析表明,铜陵江豚群体可能存在着独特的发声模式,类似于某种‘方言’,这为研究江豚种群交流和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

前来保护区江豚基地观赏台参观的学生们

据2023年保护区科学考察数据显示,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长江江豚数量显著增长,从2006年的40头上升到2023年的60头,增长50%;伴随栖息地环境的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也显著提升,监测到浮游生物4大类43种,底栖动物3门14种属,鱼类8目12科31属43种,鸟类种类则从2013年的126种增加到了186种。这些鲜活的数字指向同一个结论:长江的生态系统正在稳步恢复。正如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所言:“江豚是长江健康的晴雨表,它们微笑的回归,标志着长江生态修复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江面上的守护

科技筑起了坚实的防线,但最前沿的守护,依然离不开护豚员们日复一日的坚守。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后,保护区巡护的任务更重了。护豚员们早出晚归、顶烈日、冒风雨,每天要在江面上巡查几十公里。他们不仅要及时制止非法捕捞、排污等行为,还要细心记录江豚的行踪,密切观察水质和环境的变化。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严格执行船只限速限行的规定,为江豚构筑的“绿色生命防线”日益牢固。

张八斤2006年进入铜陵淡水豚保护区,从事江豚饲养工作至今。5月27日,他向我们讲述:江豚繁殖率低,几年才能成功添一头新丁。保护区迁地基地最初只有4头江豚,通过精心养护和自然繁殖,如今已发展到12头,最大的26岁,最小的于2024年4月23日出生。每天清晨6点、上午10点、下午2点和4点,他都会准时到江边投喂。长年累月的相处,他与江豚结下了深厚感情。他每次到江边,江豚便凭借熟悉的脚步声跃出水面欢快哨叫。每年在江豚易发中暑和肠道疾病的暑期高温时节,他总是格外精心,喂食时常备消炎解暑药品,在专业兽医指导下使用,确保江豚健康成长。

张八斤和悦洲老街景区住宅房墙壁布局的江豚展览

张八斤视江豚为自己的生命,除了日常细心的呵护外,还将自己在和悦洲老街景区住宅的房子布局成江豚展览馆,供游客参观了解。他的倾心付出不仅受到了保护区管理局和当地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上级组织的关心,2021年,他被授予“中国好人!”

几十年来,许多像张八斤一样的护豚员,不论寒冬酷暑,始终如一地关怀守护着这些“水中精灵”。

责任上的担当

保护区管理局的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这个主心骨。近年来,管理局党组着力打造“铜护豚笑”党建品牌,将党建工作与护豚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党员冲锋在前,巡护江面、潜心科研、普及知识,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在他们的感召下,全体护豚员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鲜红的党旗,始终飘扬在守护长江微笑的最前沿。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召开保护工作专题会议

“我们得好好保护它们,让这微笑永远留在长江里……”讲解员正细心地给前来参观的学生们讲解。保护区的科普宣教中心,已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课堂。

讲解员在江豚宣教馆给前来参观的老师和学生们讲解

保护区基地的管理员还介绍了“江豚是渔民的‘气象台’”的有趣故事。淡水豚是用肺呼吸,每到恶劣的大风大雨天气到来之前,它们都频繁朝起风的方向“顶风”跃出水面,渔民一见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暴风雨即将来临,于是就收网停船。因此渔民视江豚为“河神”。

保护区江豚基地宣教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江豚、爱护江豚,2012年,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原简易的科普教育工作室基础上,改建成宣教馆。馆内分为序厅、淡水豚厅、多媒体科教厅等五个厅,以标本、模型、生态湿地场景,多媒体等方式,展示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进化演变、生活、生存状况、濒临灭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众保护淡水豚的意识。同时,护豚员们走进学校、社区、工厂,用生动的图片、视频和真实的故事,讲述江豚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意义,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守护母亲河长江。

江面,江豚不时轻盈跃出;江风,送来它们欢快的哨叫声。这跃动的生机,这悦耳的声音,是对护豚人辛勤付出的最好回应,也饱含着对长江未来美好的深切期盼。在铜陵这片与长江血脉相连的土地上,护豚人用日复一日的执着行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续写着守护江豚、守护母亲河的绵长“光阴故事”。

他们心里有爱、眼里有光,因为他们坚信——这份不懈的守护,终将换来江豚的微笑永远在长江中绽放,见证一条生生不息、更加美好的母亲河。

(张西斌  黄言为)

安徽网铜陵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长江,铜陵,保护区,江豚,护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