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8月4日至8月14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安徽枞阳支队20名队员来枞阳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11天的实践活动中,支队队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知识,围绕产业调研、支农支教、文创开发、建站选址等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助力枞阳县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即日起,“枞阳在线”微信公众号将推出该支队系列调研文章,关注他们如何为枞阳县乡村振兴工作“把脉问诊”。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中医药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规划,旨在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规范化种植和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安徽省也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和《安徽省道地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枞阳县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近年来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产业发展仍面临种植技术缺乏、市场波动大、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本次调研旨在系统分析枞阳县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枞阳县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枞阳县中医药现状
枞阳县境内有617种药用植物,包括瓜蒌、白芨、太子参等重点品种。近年来,枞阳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截至2024年4月,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00余亩,年产值约1700万元。主要种植乡镇包括义津镇、汤沟镇、白梅乡等。在加工和销售方面,枞阳县的中药材加工仍以农户初加工为主,销售渠道单一,多数产品销往亳州市场,缺乏多元化的销售网络。
图为白梅乡排山瓜蒌种植家庭农场
三、枞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技术缺乏专业指导。农户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缺乏技术指导,影响产量和质量。
(二)中药市场波动较大。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缺乏保护机制,农户收益难以保障。
(三)中药产业链条不完善。县内缺乏专业中药材加工企业,大部分药材仅进行初加工后销售,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特色品牌建设不突出。种植户分散,各地中药材种类不一,未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
(五)中药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目前本县的种植的中药以初加工为主,未打造品牌特色,未开发相关产品。
(六)政府扶持力度不足。政府对中药材产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资金和政策扶持有限。
(七)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匮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四、对策分析
(一)强化扶持引导,扩大产业规模。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推动中药材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建设绿色种植基地,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培育绿色模式,创新中药材种植路径。推广间作套种和非开垦地带种植,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中药材种植。
(三)加强组织建设,提升产业化经营能力。鼓励成立种植合作社,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优化人才结构,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专业培训,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中药材产业。
(五)挖掘地方资源,铸造特色中药品牌。深入挖掘地方中药材资源,打造具有枞阳特色的中药品牌,提升中药材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六)完善健康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认知水平。应加强中医药文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中医药的良好氛围,给药农以信心发展中医药产业。
五、枞阳县中医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
可以采取中医药与多产业融合的方式,促进中医药产业的跨界延伸。通过与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的联动,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多措并举,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助力中药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图为支队成员于枞阳县中医院开展座谈
六、措施
(一)中医药与农产品产业融合。将具有养生保健功能的中药材与当地农产品结合,“以食疗病”、“以药入膳”,打造枞阳县代表性菜品,促进中医药文化的推广。
(二)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支持创作高质量中医药文化产品,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文化节目,推广中医药文化。
(三)中医药与养生体验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创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发展。
(四)中医药与健康旅游融合。整合生态资源和中医药资源,打造中药种植基地与观光旅游经济带,为游客提供中药材种植、采摘、制作等全过程体验,推出“中药材文化之旅”等旅游产品,促进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五)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推动中医特色医养结合,让老年人享受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七、总结
枞阳县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要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综合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完善产业链,推动产业创新,并注重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枞阳县中医药产业将在未来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为支队队员实地调研
来源:枞阳在线
作者:清华大学“清徽相枞”支队成员 藏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