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新闻网讯(记者 陈燕飞)长江铜陵段,烟波浩渺,高200多米的桥梁主塔直指蓝天,距离江面50米,钢桁梁搭建的公铁两用斜拉悬索桥横卧,宛若蛟龙,蔚为壮观。
滚滚长江东流,天堑即将变坦途。今年,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世界首座千米级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公铁两用桥将建成通车。建成之后,G3大桥不仅连接江南江北、提升城市能级,还将加快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长三角互联互通。
铜陵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位居长三角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的交会中心。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铜陵市加快构建高质量“12345”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G3大桥正在推进各项附属工程扫尾施工;天天高速(铜陵段)进入路面施工阶段,计划今年建成通车;G330一期(钱铺段)、G347横埠新后河桥及连接线工程建成通车,G330一期(横埠至陈瑶湖段)、G347无为至普济圩段加快建设;全市首条美丽公路S340横埠至会宫段完工……
眼下,一个个重大交通项目的加快建设,不仅迅速拉近了铜陵与长三角之间的距离,让铜陵“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更加顺畅,同时也成为铜陵加速融入长三角的强大牵引力。
“近年来,铜陵市强力推动交通重大项目建设,依托‘三横三纵’通道,全面融入国家快捷交通网,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规划科科长朱成龙表示,铜陵不断加快与上海、苏南的互通,从偏居一隅的“交通末梢”,向着综合交通枢纽大步迈进,以崭新的姿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打开地图可发现,铜陵这片土地上的交通网络正在逐渐打通蔓延。京福高铁与宁安高铁交会、京台高速与沪渝高速穿城而过,再加上沪铜铁路、铜九铁路的贯穿,把铜陵与沪宁拉得更近,铜陵与南京合肥更是形成了1小时交通圈。
“早上8时38分到铜陵站坐高铁,一个小时就到南京了,很方便。”胡军是铜陵人,在南京工作,和妻子结婚后把家安在铜陵,过这样的“双城生活”已经5年了。
“宁安高铁的开通,缩短了铜陵与南京、上海等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城市间人流、物流的往来更频繁。每到节假日,车站都会增开合肥、南京、上海等方向的列车,满足旅客出行需求。”铜陵站助理工程师刘梦佳表示。
长江自西向东,将长三角区域水网相联。
每周二,铜陵港长江外贸码头上成堆的集装箱将被装上货轮,由铜陵始发挂靠芜湖后直发上海外高桥。这是铜陵港开通的“铜陵-上海”集装箱外贸内支线,结束了铜陵集装箱业务没有始发直航的历史。
“这条航线开通后大幅缩短了物流运输时间,原来到上海需要7-10天的时间,现在缩短为3-4天。”铜陵港长江外贸码头公司经理汪小玲说。
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143.9千米,铜陵港五大港区马力全开,船笛绕港、不绝于耳。2024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04亿吨,同比增长1.2%,港口吞吐量连续两年破亿吨。
作为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铜陵港是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2024年8月,《铜陵港总体规划(2035修订)》获批,铜陵市将优化港口布局,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拓展港航发展能级,加快培育临港依水型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我们还对全市23家港口企业开展‘米均效益’评价,显著增强了铜陵物流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竞争力。”市交通运输局港航海事科负责人王璜说。
“深度融入长三角,我们坚持跳出铜陵看铜陵,与周边地市交通规划同绘;跳出交通看交通,协调交通与生态、产业、旅游等之间的关系,超前谋划、科学编制了一系列综合交通规划。”朱成龙指着墙上挂着的铜陵市“十四五”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项目示意图说:“S40宁枞高速公路是铜陵市‘一环两横四纵’规划高速公路网的‘一纵’,建成后将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苏浙等地区经济联动发展。G236黄浒河特大桥建成后,铜陵到芜湖将打通沿江通道‘瓶颈’,再添一条快速通道。”
不久的将来,铜陵这片土地上的交通网络将如“筋骨”般不断延伸、舒展,织就通联四方的立体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