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新闻网讯 ( 路璐 王东泽)“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村里今年给我申请了1000元的‘救急难’互助社资金。前几年因病给我办了低保,现在看病报销也很方便,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日前,吴小梅领到救助金后激动地说。
吴小梅是枞阳县义津镇胜利村低保对象,几年前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医疗费花了十几万元,家里存款掏空了,还向亲戚借了钱,经济十分困难。“考虑到吴小梅患重病导致家庭困难,当年村里就按程序将她纳入了低保。今年初给她申请了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资金,让她感受到了更多温暖。”胜利村党委书记汪金应说。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聚焦建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相衔接,扎实推进完善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运行机制,截至3月底,全市共登记建成“救急难”互助社221家,村(社区)覆盖率49.3%,在全省各地市排名第三。
为了兜底保障更多的困难群众,市委市政府将完善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运行机制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各级民政与财政部门紧密协作,确保项目实施顺利,资金保障到位。市民政局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月度考评办法,对项目实行清单化、闭环化管理,推动项目实施更加贴近民生,更加便民利民,努力让困难群众感知救助帮扶就在身边。各县区拓宽渠道,多方聚力,筹集慈善帮扶资金,通过“县、区财政出资1万元,村集体经济和社会慈善力量共同出资不少于2万元”的模式,今年新募集资金150万元。
同时,市民政局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县区民政部门主体责任意识,统一制定本辖区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有关规章制度的示范文本,内容涉及规范筹集资金、组织村(居)民互助、开展急难救助、严格监督管理等方面。目前,铜官区、义安区示范文本已制发,枞阳县、郊区示范文本正在拟定中。
此外,市民政部门建立“救急难”主动发现机制,各村(社区)通过“一听、二看、三问、四访”,主动深入居民家中开展排查核实工作。重点围绕在册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供养对象、低保边缘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详细了解其生活状况、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子女就学以及刚性支出等情况,深度排查是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救助保障范围。今年以来,共实施救助854人次,支出资金54.3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