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微格”营造“和谐新民” ——枞阳县雨坛镇新民村基层治理经验和做法

安徽网铜陵消息  “天下的锅都是仰着烧,你真诚为老百姓,老百姓就会真心支持你!”这是枞阳县雨坛镇新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正茂向“平安法治建设铜陵行”全媒体采访团的感慨。

图为“平安法治建设铜陵行”全媒体采访团在新民村委会采访

紧接着,吴正茂侃侃道来,新民村通过“小院微格”在基层治理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图为新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正茂介绍“小院微格”在基层治理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枞阳县新民村位于雨坛镇西北部,毗邻菜子湖,全村地域面积 14.16平方公里,共有26个村民组、782户、2782人口。近年来,雨坛镇新民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努力打造善治新民、美丽新民、兴旺新民,围绕化解纠纷促进稳定、撤除心墙凝聚力量、坚定目标兴旺新民的工作思路,持续健全及时排查、认真化解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践行“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新时代“枫桥经验”精神,依托“有事找书记”工作机制和“先让礼让工作法”为载体,探索出“话在小院聊、事在网中办、结在格中解、和谐新风尚”的“小院微格”基层治理新模式,为建设平安和谐、幸福兴旺新民,持之以恒,初见成效。全村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 80%,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60余场次。获评“第九届铜陵市市级文明村”“市级老年示范学校”“县级主题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推进“三治融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自治为本“增活力”。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严格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决策让村民参与、实施让村民监督、成效让村民评议的村务管理机制,形成党组织领导、村委会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网格体制。按照“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思路,让群众在乡村治理中“唱主角”,实现群众从站着看、跟着干到自己管,释放群众自治活力。二是法治为要“强保障”。整合法律顾问、一村一警、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等力量,打造具备调解纠纷、在线诉讼、普法宣传等众多功能的“法律顾问团”。开展“法律进村组”“法律进家庭”等法治宣传活动20余场次,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三是德治为基“扬正气”。用好用活“一约四会”组织,常态化开展“好婆媳”“最美家庭”“道德文明模范户”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作用;以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为切入点,破除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两办一不办”。每年为9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幸福慰问金,推崇尊老爱老敬老意识,引导群众形成崇德向善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立了学子成才奖学金制度,为考取C9类、985、211、一本院校高校新生分别发放10000 元、6000元、3000元和1000元奖学金。

——整合“三大要素”,优化乡村治理环境。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添底气”。聚焦群众所需所盼,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导向,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硬化村组连户路、产业路,维修当家塘、农田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文化体育设施,提档升级一系列民生基础设施工程,让乡村振兴更添底气。二是抓实环境整治“提颜值”。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按照“整村推进、重点整治、打造示范”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人居环境绿化、美化、亮化行动200余人次,持续打造人居环境提升示范村。三是深化文明实践“赋内涵”。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老有所学行动,探索推行“1+N”模式组建“党员+网格员+群众”志愿队伍,走访慰问留守儿童与独居老人、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开展理论宣讲等活动70余次,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村集体出资兴建便民理发店,设立“理发师”公益岗位,安排一位五保户就业,年工资6000元。全村60周岁以上老人均可免费理发,行动不便的老人则为其提供上门服务。

图为吴正茂(右)与前来村综合服务大厅办事的村民交流

——聚焦“三个关键”,提升乡村治理质效。一是党建引领“定航向”。创新推行“党总支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互助共进治理模式,以点带面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氛围。依托小院微格、“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次,推动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党员力量下沉、服务触角下延,构建起“乡村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的工作体系,不断释放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动能。二是积分赋能“聚合力”。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将积分超市建设作为激发广大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有力抓手,探索推行“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积分助力”的治理模式,将移风易俗、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评比,推动乡村治理由“村里事”变成群众“自家事”,由推着干向比着干、争着干全方位转变,真正实现让群众从“台下看戏”到“上台唱戏”,不断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三是文化熏陶“涵素养”。创新探索“一台一场一屋”的“三个一”乡村治理路径,通过挖掘本地孝善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余次,让百姓舞台“动”起来,文化广场“闹”起来,农家书屋“热”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乡村善治。

——赋能“三项科技”,实现乡村治理能效。一是推动“智慧防控”。全村共安装“雪亮工程”监控探头38个,实现人员密集场所、关键路口、重要路段等重点公共区域智能视频监控全覆盖。在全市率先推行“一键呼”^服务,免费发放给全村所有特困老人,村干部第一时间上门为他们提供服务。“一键呼”功能呼叫器服务,让他们身在异地的亲人无“后顾之忧”。二是强化“数字赋能”。充分运用网格化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网格基础信息采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安全隐患排查、基层平安创建、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依托小院微格开展便民服务,力求实现社情民意在“格”中掌握、社会管理在“格”中加强、便民服务在“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格”中化解。三是用好“小微权力”。及时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做好事前公开、党务公开、村务公开、项目公开等工作,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建立小微权力监督微信群,邀请本村村民入群,村民如有疑难问题和诉求可直接在群里反映,村干部第一时间进行答疑解惑、办理诉求。此外,小微权力监督微信群梳理发布生活常识、三农服务、招工招考等便民利民服务信息,以及开展禁止酒驾醉驾、反诈防骗、禁赌禁毒、森林防火等平安建设知识宣传,提高村民安全防范意识。

图为新民村村民给村委会赠送的锦旗

“通过‘小院微格’基层治理新模式的探索实践,给予我体会最深的是,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带着感情去工作,做老百姓的贴心人、服务员,老百姓就把视我们为亲人,村里就没有干不好的事。现在,新民村出现了一片和谐文明的新风尚,实现了零信访、零上访!问题少了,我们村委更加有精力扑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2020年以来,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由46万元增长到85万元,今年力争100万元;在家务工人数由60人增加到近200人,人均务工年收入由1万余元增长到5万多元。”这是吴正茂结束经验介绍后,一番肺腑之言!(余国章 黄言为)

安徽网铜陵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治理,群众,村民,乡村,新民